欢迎光临!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网站首页 >> 道教文化 >> 神仙传说 >> 吕洞宾与峨眉山考证

吕洞宾与峨眉山考证

2016-09-10 08:50:12 来源:海峡道教网—福建省道教协会 浏览:6524查看评论

文_魏奕雄
从峨眉山伏虎寺上行约二公里,经雷音寺过华严寺旧址,有一座道观纯阳殿。
据清《峨眉山誌》,纯阳殿原名吕仙行祠,明万曆十三年(1585年)御史赫嬴(道号卫阳子)创建。崇祯六年(1633年)四川监察御史刘宗祥率峨眉县令朱国柱捐资增修,更名为纯阳吕祖殿,简称纯殿。也就是说,它原先是供奉八仙之一吕洞宾的道观。
历史上确有吕洞宾其人。他名喦(一作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唐代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说是河中府(今山西省蒲州市)人,生於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卒年不详。会昌年间两举进士不第。此后浪迹江湖,足迹遍天涯。曾隐居终南山修道,自称“回道人”,后来到了峨眉山的第二峰绥山,住在临江河南岸的猪肝洞里。这处喀斯特溶洞内离地面七八米处有一淡紫色钟乳石,高约1.5米,宽约2米,状若猪肝,因而得名,而吕洞宾却认为它像一朵灵芝,改称为紫芝洞。洞高约12米,宽约23米,深约4米左右。相传吕洞宾隐逸洞中不食人间烟火,却能长生不老,羽化登仙,全靠啜饮这“紫芝”上滴沥的清泉。洞口原有吕洞宾背负青锋剑端坐神台上的塑像,今像已不存,仍不时有人前来探访。
清代《峨眉县誌》载:“吕岩亦居峨眉紫芝洞。明督学王敕经行罗目(今峨眉山市罗目镇),知地下有異物,掘之,得石碑书‘紫芝洞’三字,字画飞动,如翔鸾舞凤,非人间笔也。旁注‘一山五口道人书’,盖姓名隐语耳。”所谓“一山五口”就是吕喦二字,喦为岩的古字。紫芝洞口上方曾有“洞府天成”四个大字,今已消失。洞外有一清代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刻的残碑:“紫芝洞三字,宋真宗时吕祖曾为亲题,旁落‘一山五口道人’之款,千百年不知何以潜藏土中。有明代督学王使者来罗目街道,知地下有异物……”。碑上的文字已经破损不清了。1995年,峨眉山市文史工作者在绥山北麓泉北堰旁找到了紫芝洞碑。这是一块长约2米、宽约0.8米的花岗石碑,断为两截,阴刻草书“紫芝洞”三字,有唐人张旭大草的风骨,每字约50厘米见方,龙飞凤舞,遒劲流畅,两旁各有一行小字,右为“清净一鉴,奉其玄□”;左为:“一山五口道人书”。碑上无年月日,并且有几个字很模糊了,到底是吕洞宾原题,还是明代督学王敕故弄玄虚?我看是后者,这应是吕洞宾被神化为仙之后人们的附会。纯阳殿曾有楹联“紫芝书法擅当年,自是鸾翔凤舞;玉柱高标新此日,何论龙门猪肝。”上联“紫芝书法”即指明代督学王敕所掘“紫芝洞”碑上的字迹。此联载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成都刘上熹著《峨眉导游详记》第108页。
吕洞宾后来率领弟子从绥山移居大峨山(今称峨眉山)赤城峰下的千人洞修炼。相传因为徒众日增,洞里住不下了,为扩展洞府,吕用剑在洞壁上横劈一下,竖劈一下,岩崩石裂,洞穴立即宽阔了。据说,现在洞内尚存的巨大十字形裂缝,就是他当年剑劈的痕迹。这自然是一则神话。明人朱子和游峨眉山时写有《天柱峰》一诗,其中有句“仙人剑去空青壑”,即是吟诵此事。距千人洞不远的今神水阁前有一巨石,上刻“大峨”两大字,笔力雄健,为吕洞宾手迹。
峨眉飞来岗曾有家庆楼,据清《峨眉县誌》,“係唐懿宗敕建,高九丈,宽十二丈,香楠木柱,两人手不能围。饰以金碧,覆以琉璃,制度工巧,比西华岳门尤为壮丽。楼上四壁皆唐人名画”,常有达官贵人前往观赏。传说有一天,吕洞宾化装成一寒儒,也来观画,守门的道童见他衣衫破旧,不让登楼,吕愤而在门枋上题诗“教化先生特意来,世人有眼不能开。道童只接锦衣客,不识终南吕秀才。”落款“一山五口道人书”。1950年,在飞来殿楼上储存的旧木料中,人们发现一枋上写有以上文字,一字不差。显然,这是后人创作的故事。
道教於东汉顺帝时期创立於鹤鸣山(今属四川省大邑县),大约在魏晋时传上峨嵋山。峨嵋山被列为道教 “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七洞天,称作“虚灵洞天”,又称“灵陵太妙之天”。到了东晋,峨眉山上有了佛寺。南北朝时,山上於西晋修建的第一座道观乾明观被佛教取代,改称中峰寺,从此佛道两家在山上争斗不止。唐时,因皇帝姓李,自称是道教始祖老子李耳后裔,大倡道教,峨眉山上的道教也进入鼎盛时期。及至北宋,峨眉山被确立为佛教普贤菩萨的道场,山上的道教逐渐式微。万曆十三年(1585年),崇道的御史赫瀛为了重新振兴峨眉山的道教,接受峨眉县令宜训的建议,於千人洞附近修建了“吕仙行祠”,塑供吕洞宾像,期望以吕仙的名望来弘扬道教。实际施工是宜训组织的。
道教追求修身成仙,於是创作出许许多多神仙的故事来。据说,古时候,道教的精神领袖老子(天皇真人,也写作天真皇人),就在峨眉山向前来求道的轩辕黄帝传授“三一五牙”之法,引度黄帝成仙,故今峨眉山遗有“授道台”、“仙皇台”等名称。早在宋代,吕洞宾就被尊为仙人了。《宋史.陈抟传》中讲到“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元代被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道教全真派尊为北五祖之一,通称“吕祖”。崇祯六年(1633年),信奉道教的四川监察御史刘宗祥游山时见该祠“岁久渐蔽”,行将顷圮,不忍道教泯灭,又捐金维修和扩建,特地在后殿精塑吕仙立、坐、卧三像。其中卧像最为传神,双眼微闭,满脸通红,极似醉后入梦,故门枋有联云:“隐睡为何因,遍游天涯,未得緣人谈妙道;醉眠无别事,厌闻世况,掀开书卷乐长生。”上联有叹惜道教衰落的含意。刘宗祥改祠名为“纯阳吕祖殿”,人们习惯称之为“纯阳殿”。到了清初,纯阳殿道士星散,殿堂颓破,僧人乘机占据,重修殿阁,改供观音、弥勒等佛像,但“纯阳殿”的匾额仍然高悬山门。道教和吕洞宾在峨眉山的最后一个据点也失却了。清人蒋超在《峨眉山誌•誌余》中对此颇为不平:“峨眉自黄帝问道天皇,未有佛祖与之分席也,今乃无羽流。宋皇坪、轩辕观全成虚莽,唯纯阳一殿,乃明代衡阳赫公所建,欲为天皇存饩羊之意。乃今主持仍为僧流,中塑弥勒、愿王像,纯阳特一寓公耳。”
纯阳殿的变迁,是峨眉山先有道教后有佛教,由道佛并存到佛盛道衰,最后佛教一统全山的一个缩影。在峨眉山,像纯阳殿这样由道观变佛寺的,除了上述的南北朝时期乾明观改称中峰寺外,还有清初飞来殿也成为佛寺,但原封不动保留着道教“纯阳殿”、“飞来殿”的原名。
清乾隆、嘉庆年代,纯阳殿曾经数度改建。1959年,纯阳殿后殿倒塌,吕仙三像成灰土。其后迭经维修,成为现在这样前殿(药师殿)、正殿(大雄宝殿)、后殿(普贤殿)及厢房的格局。建筑面积共有3000多平方米。这座木结构二进院落的山门,也是木头构建,今悬“纯阳殿”横匾,为乐山乌尤寺方丈遍能大和尚生前所书,笔锋雄劲有力。山门两侧向前突出的木厢房,竟是吊脚楼。这种带吊脚楼的山门,乃全山唯一,在全国恐怕也罕见。门前两棵柏树高大挺拔,十分雄伟。
纯阳殿现由比丘尼驻守。院内价值最大的文物,是明代赫瀛和刘宗祥书刻的两通碑石,它们为世人留下了峨眉山道教往事的珍贵资料。兹录2003年《峨眉山佛教誌》所载全文,附於后。
    
建吕仙行祠记
峨眉孤清秀绝,梵宇仙踪,巍峨奇异。往纯阳吕仙居二峨猪肝洞,题有紫芝洞三字,令□真仙笔也。游大峨於宋皇观,左有十字洞,传为仙剑画云。余久厌尘凡,窃窥至道,好而未脱。然甲申巡蜀境土,经金紫桥,登澄清楼,曾赋二律寄正玄子。正玄子求笔於仙祖,遂□大书二律见赠,笔法神异,音调清高,信非寻人所能。且期以积德昌后,令余巡峨眉飞骢登。窃记忆欲践仙约。岁丑月望后,始临眉邑。或曰:“山高冰厚,恐难攀跻。”余志甚坚,期念,□少倾,霖雨经宵,山冰益滑,竟难如约。邑令宜君曰:“峨眉,蜀名山也,仙迹甚多。使君虽不登,令取图绘以献。一达观之,则名山形胜尽得於一览,奚必身游,而后为登也。”余曰:“可。”令曰:“吕仙虽居於二峨之猪肝洞,然大峨之巅亦画有十字洞,相传以为纯阳行游,剑画而成。地宽平高朗,面对晒经、瓦屋二山,宜建祠於上,以记灵異。”余曰:“可。”君遂鳩工,求木相庆,经不期月告成,求言以识岁月。余曰:“何言,茫茫大道,凝秀为山,独全为仙,浑化曰圣尔。我□均一道凝,践行则近,枯灭则远,而今而后,余奚以言哉!洗垢离尘,忘识去碍,脱利禄□□,清悠之境,仙果往来於兹山乎?其有以迪我。”

万曆乙酉十月十日卫阳子赫瀛书
邑令宜训篆,
增修峨眉纯阳吕祖殿记
仙佛之迹蟠海内,而峨眉实雄九土。轩虞以来侈谭五岳哉,时尚中区未通巴蜀也。春秋楚狂接舆谊最高,却楚相,隐此大麓,盖其山有飞仙云。唐志吕纯阳就此山修炼大还,此尤其彰明较著者也。世传峨山之胜,以普贤大士名,而不知猪肝、飞来诸胜,则以仙踪平分毗卢一席。予家食时,遥忆峨眉天半,则已神游其际矣。及受命,繇巫峡渝州,旋及阆果、玉垒以南,尊锦水而之嘉州,则峨峰隐隐在望焉。问俗而竣於事,乃克纡道,峡埤层折,攀跻其间,忽夷忽竣者几数十里。更历崎岖,凭虚而度,时见脉络,表里披敛,出没涧壑钩蔓,峦岭蜿逶,巍岗险顶,禽□依人,晨霞晚霭,一日万状,真步蹑太虚呼嘘帝座者耶。复梯光象而下,过双飞、峨石,平峙数峰,杳远空阔,连蠕带麓,前为木鹤庵,中建白衣阁,最后殿焉吕仙居之,为赫卫阳所创。岁久渐蔽,弗大隘也,弗饰陋也,奚以殿奚以庑也。於是进峨眉令与语: “此隶治下,载谱籍实号胜处,而规模制量诸不如所说,在谋其完矣。缘捐金若干,调工度材,悉以良法,不烦公,不伤私。”令唯唯,自鸠工而属余以记。余忆仙师之觉我者旧矣,发未燥而三教之旨,恍然於蕉鹿辗转间,既生平大致,开示不一。予浪迹金沙,承明白简,亦若有默相印合焉者。余乡黄鹄矶为仙师胜览,祗谒祠下,无时不思降陟,乃北指锦屏而瓜虞成咏,肖像宛然。此则旷绝奇峰,云依杰构,予无时不思降陟之,至是惬焉矣。殿以穹则为赤,五十环计尺三百有六,稍增檐宇、回廊、匝舍。纲珠承乎夕露,飞拱耀于朝采,戟棂缘之以起势,静地于焉而表盛,岿然栖真秘复载。昔麻姑与王方平,御气飞神于蔡氏舍燕集,颜鲁公为之纪事。予才逊古人,其黍卢羹何然,师尝有以教我矣,宁禁徘徊之娓娓也。铭曰:
纯阳吕祖,博大真人。乘正御辨,游乎昆仑。
虚空不毁,以本为精。巍巍荡荡,誓度群生。
岳阳黄鹄,峨眉锦屏。紫金臂引,太乙舟横。
淒然其秋,暖然其春。象光灼灼,鹤驭冷冷。
名山万古,至道千寻。维祯维干,大物是凭。
崇祯六年癸酉岁秋七月巡按四川监察
御史后学黄岗刘宗祥百拜谨记
峨眉县知县朱国柱镌石
督工巡简江临刘蔚
 
有些介绍峨眉山的资料,称赫瀛为“四川巡抚”,也有写成“卫赫瀛”,“赫卫瀛”,或“郝卫阳”的,均不确。查《中国人名大辞典》:“赫瀛,明濬县(今河南省浚县)人,万曆进士,为苏州推官,迁御史,官至大理寺丞。居官清要,巡方所至,弹劾不避权贵。”看来称御史,是对的。“卫阳子”,是他的道号。
前引清蒋超《峨眉山誌.誌余》“明代衡阳赫公所建”亦有错字,应是“衛阳赫公所建”才对。写成“衡阳赫公”表达的是赫瀛为湖南衡阳人,但《中国人名大辞典》清楚地载明他是河南浚县人。那么这个“衡阳”很可能是“衛阳”之误,因为衡、衛两字的字形相似而误植。卫阳即卫阳子,是道号。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查看该文章的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栏目导航
道协简介 - 道协机构 - 联系我们 - 道协留言 - 许 可 证

海峡道教—福建省道教协会
站点技术服务:13799997520
Copyright 2012-2025, 版权所有 海峡道教网—福建省道教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