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2025年1月7日 星期二  乙巳年 十二月初八 腊八节 【蛇】丁丑月 丙子日 【18:24:20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网站首页 >> 道教文化 >> 百家论道 >> 论道坛玄门纵横:峨眉山九老洞探玄

论道坛玄门纵横:峨眉山九老洞探玄

2019-05-10 22:33:23 来源:海峡道教网—福建省道教协会 浏览:3547查看评论
内容提要:这篇“探玄”,不是我钻进九老洞去探险,也不是地质考察,而是探讨九老洞与道教之间玄妙关系的来龙去脉。
    九老洞是峨眉山最大的天然白云岩溶洞,距仙峰寺一公里左右。洞长约1500米,曲折阴森,岔洞繁多,共有洞室六七十个,大者数百平方米,小者只有几平方米,纵横交错,深不可测。奇形怪状的石笋、石柱、石
    这篇“探玄”,不是我钻进九老洞去探险,也不是地质考察,而是探讨九老洞与道教之间玄妙关系的来龙去脉。
    九老洞是峨眉山最大的天然白云岩溶洞,距仙峰寺一公里左右。洞长约1500米,曲折阴森,岔洞繁多,共有洞室六七十个,大者数百平方米,小者只有几平方米,纵横交错,深不可测。奇形怪状的石笋、石柱、石花、石象龙虎狮鸟等等,比比皆是。洞内蝙蝠竞旋,洞下阴河流淌,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多批人士入洞探奇迷路而困死,遗下堆堆白骨,是一处奇异美丽、神秘莫测的迷宫。它与仙峰寺合称“九老仙府”,为峨眉山十景之一。
    关于它的名称的来历,明崇祯年间翰林院侍读学士井研人胡世安《登峨眉山道里纪》写得分明:“最奇者莫如九老仙人洞,昔黄帝访广成子天皇真人游此,遇一叟洞外,询‘有侣乎?’答以‘九人’,今名以此。”这就已经很神奇了,洞里塑立了道教财神爷赵公明之像,就更加神乎其神了。所以九老洞之玄妙的关键词,就是黄帝、九老和赵公明。
    黄帝轩辕在峨眉山向天皇真人(也写作天真皇人,即老子李耳,也称作广成子)问道,最早的记载见之东晋鲍靓所辑《三皇经》:“皇人住峨眉山北绝岩,蒼玉为屋。”  “皇人者,泰帝之使,在峨眉山授黄帝真人五牙之法。”差不多同时期的《五符经》也载有基本相同的文字:“皇人住峨眉山北,绝岩之下,苍玉为屋,黄帝往受三一五牙经。”其后,鲍靓的女婿、东晋最著名的道教理论家葛洪,将这则传说写进了他的名著《抱朴子》卷十八:“黄帝……到峨眉山见天真皇人于玉堂,请问真一之道。”这本道教的权威性典籍认定有其事。大约百年之后,北齐魏收编纂的《魏书•释老志》也收录之:“道家之源,出于老子……授轩辕于峨眉,教帝喾于牧德”。这是正史采纳道教的流传说法。
    再往后,唐宋时期的道教典籍,都沿录这一传说,比如北宋张君房辑《云笈七签•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略》:“轩辕氏兴,以上皇元年十月五日,老君下降于峨眉之山,授黄帝《灵宝经》……又至上皇三年七月二十九日壬子,天真皇人下授黄帝六壬式图、六甲三元遁甲造式之法。”(这里的“老君”是天真皇人李耳的另一别称)这段话,有了更明确的日期和具体的经书、道法名称。
    《真文经》:“昔天皇真人峨眉山中告黄帝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神犹君也,血犹民也,能知治身,则知治国矣。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吝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亡’。”这些言论更为实在了。
    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对于黄帝受道于峨眉山的故事,描述得越来越详细,越来越逼真了。
    宋太宗曾有赠峨眉山题词:“天真皇人论道之地,楚狂接舆隐逸之乡。”元赵万里辑《一统志》记载了论道的具体地点:“十字洞,在嘉定府峨眉县三十里,洞门为十字,昕昏出云气,乃天真皇人论道之地。旧有观宇,今为荆棘。”这个十字洞,在今纯阳殿附近。
    至于天皇真人授道给黄帝的场所,直到明末崇祯十二年(1639)胡世安的《登峨眉山道里纪》中才有记述:“自祠(指纯阳殿)东北望,为宋皇观旧址,古有道纪堂,幽观别室,合三百五十间。左有千人洞,授道台,虚灵第七洞天之迹,即黄帝访天真皇人,授九仙三一五牙经处。”这里的“古”是哪个朝代,含糊不清。民国《峨眉山志》采用了胡世安的说法:“授道台,在纯阳殿后,宋皇坪上。相传轩辕黄帝访道于天皇真人,授九仙三一五牙经处。”这里写授道台在“宋皇坪上”。但是清末光绪年间画家谭钟岳奉旨绘制《峨山图说》,中有诗句“宋皇坪外耸高台,旧有轩辕访道来”,说是在“宋皇坪外”。
    如此看来,那天真皇人授道与黄帝的地点,是难以较真的。
    现在我们来讲九老。南宋范成大在著名的《峨眉山行纪》中没有提到九老洞。目前能找到的第一次记载,出现在明代万历十六年(1588)鸿胪卿王士性写的《游峨眉山记》中:“牛心寺……右去,过十二峰头,为九老仙人洞。寺左右为双飞桥。”
    之后,明万历三十年(1602)嘉定知州袁子让的《游大峨山记》,再次写了“九老仙人洞,传为仙人聚会之所,洞深广不可测。”
    清康熙十一年(1672)太史蒋超编纂《峨眉山志》,基本上照录明末胡世安的文字:“九老洞在九岭冈上,黄帝访天皇真人至此,遇一叟洞外,问有侣乎?答以九人,故名。”
    清四川提学江皋于康熙二十年(1686)撰《游峨眉山记》,关于九老洞,虽然只有一句话,但点出了与天真皇人的关系:“最奇则九老仙人洞,有皇人遗迹焉。”
    显然,源于东晋的黄帝在峨眉山向天真皇人问道的文化资料,在明代被进一步演绎,创作出黄帝遇叟的故事。
    民国时期,作家林藜游峨眉山的散文中,首次出现了九老仙人的名字:天英、天任、天柱、天心、天禽、天辅、天中、天芮和天蓬。林藜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为记者,抗日战争时期入川,游历了峨眉山等众多名胜,写了许多游记,发表于当时的报刊。1949年他迁居台湾。直到1981年5月,他的游记集《萍踪识小》才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林藜在这本书中所记的九老名号,不知依据何在。仙境神事,谁能说得清楚呢?
    2012年,首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退休教授孙建秋赠我多张峨眉山老照片,是她的父亲孙明经(时为金陵大学教师,摄影家)于1938年专程考察峨眉山时拍摄的。其中一张九老洞,照片上的洞口有一凹泉水,有人在喝水,洞口顶上刻着篆体“浴衷”两大字。“衷”是内心,“浴衷”意为九老洞神水可以洗涤内心肺腑,夸耀山泉的功能。今九老洞口这两字已不存,但神水阁大峨石背后,还有一小碑刻着篆体“浴衷”二字。让我最感兴趣的是,照片上可以见到洞内斜置的赵公明塑像,只露出戴着乌纱帽的头部和左肩。这表明塑像已被移位。
    赵公明是道教方面创造出来的财神爷,名朗或玄朗,也称玄坛,有说字公明的,也有说名公明的。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这样介绍:“赵玄坛,道家所奉神有赵元帅者,名公明,相传为终南山人,自秦时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功成,封正一玄坛元帅,主除瘟剪虐,保病禳灾,凡讼冤伸抑,使之解释公平,买卖求财,使之宜利。见《三教搜神大全》。按,即今俗所传于执鞭跨黑虎之财神也。”
    作为神仙的赵公明,早在晋代就出现了。晋干宝《搜神记》:“上帝以三将军赵公明、锺士季,各督鬼下取人”。东晋陶潜《搜神后记》:“赵玄坛,秦代人,得道于终南山”。南北朝梁代陶弘景《真诰•协昌期》:“天帝告土下冢中直气五方诸神赵公明等,某国公位甲乙年如千岁,生值清真之气,死管神宫,翦身冥冥潜宁冲虚,辟斥诸禁忌,不得妄为害气”。元明之际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始将赵公明演变为财神,并且更为形象化生动化了:“赵公明,终南山人,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面如黑炭,胡须四张,跨黑虎,授正一玄坛元帅。能驱雷役电,呼风唤雨,除瘟剪疟,祛病禳灾。如遇讼冤伸仰,能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宜利合和,无不如意。”上引《辞源》的介绍基本上照录此说。
    赵公明被道教所推崇,付勤家著《中国道教史》认为,跟北宋真宗皇帝有关。宋真宗赵恒(公元998—1022年在位)崇道,他仿照唐代李氏皇家崇奉道教而声称老子李耳为祖先,自称梦中有神仙告之其祖先赵玄朗是道教祖先之一。《宋史•礼记》:“帝(指宋真宗)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月,语辅臣曰:‘朕梦神人传玉皇之命云:先令汝祖赵某,援汝天书,令再见汝,如唐朝恭奉玄元皇帝(指老子李耳)。翼日复梦天尊……命朕前曰:吾人皇九人中一人也,是赵之始祖’。”其后,这位“赵某”、“赵之始祖”就被道教方面尊之为“正一玄坛元帅”,又渐渐称之为赵玄坛或赵玄朗、赵朗、赵公明了。
    这位赵公元帅与峨眉山相联系,得力于明初流传的小说《封神演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该书第385页,第46回“广成子破金光阵”:“话说闻太师独自寻思,无计可施,急然想起峨眉山罗浮洞赵公明,心下踌蹰,若得此人来,大事庶几可定。忙唤‘吉立、余庆好生守营,我上峨眉山去来。’二人领命。太师随上黑麒麟,挂金鞭,驾风云往罗浮洞来。”赵公明遂应闻太师之邀,下山助商纣王抗周。虽然赵公明武艺精强,法力无边,最终还是被周方用法术害死。周灭商后,姜太公列的封神榜上,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管人间一切金银财宝,统率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官。
    虽然峨眉山并无“罗浮”这个洞名,它不过是《封神演义》中的文学创作而已,但峨眉山的道教人士如获至宝,就将财神爷赵公明“安置”在九老洞里了。
    大约在晋代,道教、佛教先后传上峨眉山,先道后佛,长期共存,也互相争斗。道教称峨眉山为胜峰山、虚灵第七洞天、凌灵太妙之天,佛教称作大光明山。唐代是山上道教鼎盛时期。入宋以后,太祖、太宗扶持峨眉山佛教,确立为普贤道场,佛教越来越强盛,道教渐渐式微,到了明代就更衰败了。万历十三年(1585),道号叫卫阳子的御史赫瀛,修建了供奉吕洞宾的吕仙行祠;崇祯六年(1633)又有崇道的四川监察御史刘宗祥维修扩建为纯阳吕祖殿(简称纯阳殿)。民国三十六年(1947)峨眉人刘君泽编印的《峨眉伽蓝记》第18页载,明代“御史内江龚懋贤曰:‘祠纯阳,则皇人为不泯。’督学龙眠江皋曰:‘昔人建此,以峨眉仙家道场欲存天皇一脉耳。’”表明修建吕仙行祠(纯阳殿)之目的,是为了不让峨眉山道教泯灭,企盼振兴之。而《封神演义》中虚构的赵公明在峨眉山修仙的情节,正是峨眉山道士们求之不得的文化创意,为赵公元帅塑像,就成为他们用来重振道教的措施了。应该说,将赵公明塑像置于扑朔迷离的九老洞中,再恰当不过了。于是九老洞里的石床被附会为赵公明曾经的卧榻,还建起一座财神小殿,今已不存。
    也就在明代万历年间,本炯上人将邻近九老洞初建于元代的慈延寺扩建,改名为仙峰寺,应该也与此相关。《峨眉伽蓝记》第27页:“仙峰寺,古慈延寺也,一名天峰禅院。明神宗印造佛经全藏六百七十八函,施舍天下名山寺院。有万历四十年,谕住持本烔敬奉珍藏,不许亵玩。敕书洪椿坪铜钟,有文曰:‘万历间河南周玉千岁始置九老洞山场。’明宜宾尹伸记曰:‘寺创于炯公,成于周藩’。”据峨眉山佛教协会2003年编印《峨眉山佛教志》第496页,该铜钟铸于清乾隆甲寅五十九年(1794)。这段引文明确指出“万历间”驻河南的藩王周玉“始置九老洞山场”。这“始置九老洞山场”是指营建九老洞附近的仙峰寺,还是指开发利用九老洞,没有说得明白。联系下文“寺创于炯公(本炯上人),成于周藩”,我理解是兼指二者。因为仙峰寺第一殿就称作财神殿,也供奉持鞭跨虎威武雄壮的赵公明塑像。后来其门枋刻楹联“手执金鞭威镇峨山垂万古;身骑黑虎名扬天下永千秋。”财神嘛,人人都欢迎,道佛两教在这一问题上高度融洽。
    前面已经说到,明万历十六年(1588)王士性的游记第一次出现“九老仙人洞”的名称,那么关于黄帝轩辕遇叟故事的创作,跟赵公明塑像安放九老洞的时间,恐怕相差不会太久,应该是黄帝遇叟故事在前,赵公明塑像于后,仙峰寺的修建又迟一些,但都在万历年间。明神宗万历的年限很长,总共48年(1573—1620)。1938年孙明经拍的相片中,赵公明头戴带翅乌纱帽,是明代才有那种形状的。现在九老洞离洞口约百米的财神台,供奉的是骑虎执鞭的赵公元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新塑的。九老洞今由和尚管理。
    以上考察表明:(一)现今能找到最早出现九老洞名称的是明万历十六年王士性的《游峨眉山记》,民国刘君泽《峨眉伽蓝记》记载“洪椿坪铜钟有文曰‘万历间河南周玉千岁始置九老洞山场’。”(二)明初《封神演义》流布后,万历年间峨眉山道士在九老洞里立了赵公明塑像,邻近的仙峰寺财神殿也是万历年间修建的。(三)创作九老洞前黄帝遇叟的故事,在洞中塑赵公明像,跟万历十三年卫阳子赫瀛修建吕仙行祠的目的一样,乃道教方面为振兴已经衰落的峨眉山道教而实施的行动。这就是九老洞与道教的玄妙关系。
    虽然峨眉山的道教并没有因此而重新辉煌,但道士们的良苦用心,为峨眉仙山凭添了富有神奇色彩的文化资源。神秘者,魅力所在也。
作者简介:魏奕雄  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乐山分院院长、乐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乐山市政协常委。系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出版有《乐山风云人物》《峨眉山名联欣赏》《峨眉山诗文选注》《峨眉山和乐山大佛》《日军轰炸乐山备忘录》等;主编《峨眉山一乐山大佛文化与自然遗产丛书》、《乐山抗日远征军老兵》等。
.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查看该文章的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栏目导航
道协简介 - 道协机构 - 联系我们 - 道协留言 - 许 可 证

海峡道教—福建省道教协会
站点技术服务:13799997520
Copyright 2012-2026, 版权所有 海峡道教网—福建省道教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