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网站首页 >> 道教宫观 >> 宫观景观 >> 皇极殿中龙虎静 武当云外钟鼓清——道教圣地武当山之三

皇极殿中龙虎静 武当云外钟鼓清——道教圣地武当山之三

2015-11-12 12:04:21 来源:海峡道教网——福建省道教协会 浏览:6564查看评论

皇极殿中龙虎静  武当云外钟鼓清
——道教圣地武当山之三
 /曾纪鑫

    宗教的兴衰不仅体现、反映在寺庙宫观等宗教建筑物上,还与教徒的多寡相关联。道教也是如此。明成祖于武当道教建筑竣工之后,派了二十一名六品提点(即道官)主持庙务,当时即有道士两千多人。仅武当一地,便有这么大的规模,全国道士之多,由此可见一斑。千百年来,在武当山修炼的道士又何止万千?这些有名无名的信徒,对武当的道教建设,对中国的道教发展,都或多或少地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而对武当道教影响最巨的人物,当数中国古代十大道士之一张三丰。

    张三丰踪迹隐显莫测,道名不胜枚举,生卒扑朔迷离,行为古怪诡異。他不问世务,专事修炼,人称“隐仙”。据《明史》所记,张三丰“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鬚髯如戟,寒暑唯一衲一蓑”。他五岁患了失明症,被道人收为徒弟,半年后眼睛复明。师父教习道经,兼读儒、释之书。七年后归家专习儒业,忽必烈搜罗人才,颇为朝廷看重。但他无意官场,感到“富贵如风灯草露,光阴似雷电浮沤”,遂云游四海,拜访名师,后入秦陇宝鸡山修炼。元仁宗时,年近七十的张三丰求道之心不减,入终南山拜陈抟传人火龙真人为师,深得精义妙谛,渐渐佯狂污垢,人不能识。后来,他又看中武当山,潜心修炼九年,终于得道,此后便往来隐显于湘云巴雨之间。元亡明兴,他又重返武当。明太祖久闻其名,深为仰慕,多次派人求访,恭请入朝,屡遭拒绝。不久,张三丰离开武当山,不知所之。

    张三丰自称张天师后人,因其行迹诡異,传闻也就格外地多。相传到了明成祖永乐十年,皇帝还在派人到处寻访张三丰。据有关史料记载,元仁宗时(公元1314年),张三丰年约六十八岁,而明成祖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他还活着的话,当为一百六十六岁高龄的老人了。也许,帝王们心中明知张三丰早就羽化,只不过是利用他这块牌子,有意标榜自己罢了。终明一代,朱姓帝王对他念念不忘,各种各样的头衔封了一大堆。

    张三丰高标隐逸,儒道双修,他认为“儒是行道济世,佛是悟道觉世,仙是藏道度人”,三教虽各各有别,但都有一个相通的“道”字,“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而仙家特称道门”。因此,他极力主张三教合一。对于修炼方式,也不拘泥于形式,提倡“大隐市廛,积铅尘俗”,“在家出家,在尘出尘,在事不留事,在物不恋物”,并认为那种“抛家绝妻,诵经焚香者不过混日之徒耳”。

    张三丰对武当山的贡献,主要为融道入拳,创立了武当內家拳。

    武当拳的基本特点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与少林寺外家拳并为武林两大流派。武当是道教武林圣地,嵩山少林寺为佛教武林胜地,武术界有“北宗少林,南崇武当”之说。关于两派拳技,黄宗羲曾比较道:“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以搏人,人亦得乘之。有所谓內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內家。”

    关于张三丰如何创立武当拳,历来有两种说法,一为“张三丰夜梦元帝(即真武帝)授之拳法”;二为张三丰受到蛇鸟等动物启发,与华佗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演“五禽戏”相仿而创立了武当拳法。

    后一种传说显然更为符合情理,对此,南岳国师文静之编著的《太极拳剑推手各势详解》曾写道:“一日,有鹊急鸣院中,张氏闻之,由窗中窥见树上有鹊,其目下视;地上蟠有长蛇,其目仰视。二物相斗,历久不止。每当鹊上下飞击长蛇时,蛇乃蜿蜒轻身摇首闪避,未被击中。张氏由此悟通太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之理,因仿太极变化而命名(太极十三势)。此太极拳定名之由来也。”

    打拳舞剑原为道士们健体强身的一项重要活动,张三丰将道教的清静无为、不争退让、养生全形的教义与凝神专息、意气互用等修炼方法融入其中,创立武当內家拳,达到自然內避、以柔克刚、后发先至的目的。

    內家拳分为太极、八卦、形意、大成诸门,受击者当时并无什么異样,须待二十天后才感觉到体內之伤,且越加严重,很难救治。內家拳不唯徒手搏击,即使武当刀剑等內家器械技法,也犹重內功,必先炼內功,后炼外功。武当技击主要在于御敌,非遇困危之境不发,一旦出手,则无隙可乘,所向披靡。

    道与拳,由张三丰首创而融为一体,此后,武当拳便成了道士们修行悟道的主要活动內容之一。

    武当之闻名,教义之传播,教派之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武当內家拳。后人为了纪念张三丰,在武当山供有张三丰头戴斗笠、脚穿草鞋的铜铸鎏金塑像。

    今天,內家拳仍具有别致的生命活力, 全球各地练习太极拳的人们日益增多。太极拳将意念的运行与形体的动作合而为一,搏击一途消失殆尽,已衍化为纯“柔”形式,可收到健体强身、祛病御疾、延年益寿之奇效。

    道教的外丹、內丹、导引、吐纳、炼气、斋戒不过是道教徒的修炼方式而已,其最高目的是为了得道成仙;道教的主要成分也并不在它的教理教义,而在集体举行的仪式所表现的宗教活动,如坛醮、道场、招魂、占卜、符录、禁咒等。

    道教信徒,即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必须“高人一筹”,于是,刻苦修炼也就成了他们的日常功课。也只有炼就一身超常的本领,才能得到普通民众的信任、敬仰与崇拜,如过硬的武当內家拳就是一种提高道士“身价”的最佳途径;宗教信仰必有一定的迷信与狂热,才能获得異乎寻常的成功,而制造奇迹的仪式活动便是最好的方式。许多证据表明,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能够将他的理论成功地付诸实行,不仅在于他治愈了许多疑难病症,更在于以巫术创造奇迹吸引信徒,传说他曾经赶跑过一隻吸食人血的白虎神,降服过一条喷射毒雾伤害多人的大蟒蛇。

    有了以上认识,再来看待那些长年跋涉在穷山恶水之间,通过神秘的仪式征服乡民的道士,我的心中,自然就多了一层理解,他们并非有意强化封建迷信,而是把它当作一种手段,以传播信仰。仪式的背后,所透出的是一股难得的顽强执着与锲而不舍的宗教精神。
道教在其发展传播中,一方面与禅宗结合,向老、庄复归,影响着士大夫的心理自觉修养与生理自觉保养意识;另一方面又以鬼神巫术与儒家佛教相结合,影响着普通百姓,形成了他们恪守礼法、乞求平安、畏惧灾祸的文化意识,它对上层的士大夫与下层的老百姓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深刻影响。

    道教受到中国民众的普遍欢迎,在于它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的教义宗旨、活动仪式不仅与民族的生存环境相适宜,更与社会的文化心理相契合。

    道教所供奉的神祗,既有三清尊神、玉皇大帝等天神,也有雷神、土地神、水火二将、龟蛇二将等自然、动物的神化形象,还有人间忠义之臣关圣帝君以及佛教的观世音菩萨,显得颇为庞杂,不像西方宗教那样具有严格的神谱体系。这也与国人少思辨、重直感的思维模式暗相契合。

    武当山虽不是最早的道教圣地,但它后来居上,宫观的规模最大,修炼的道士最多,对中国的道教发展作用甚巨。细心品味武当建筑与大自然水乳交融的巧妙结合,精心体会道教遵从自然法则的天人合一及无私容人、谦退守柔的宗教情怀,将使我们获得奇妙独特的人生感悟,进入博大澄明的宗教境界。

    诚如张三丰诗咏:“天地交泰化成功,朝野咸安治道亨。”“皇极殿中龙虎静,武当云外钟鼓清。”千百年来,道教深入上层社会,融入世俗民间,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国的哲学、政治、军事、文化、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们脚下的每一片土地,我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胞,几乎都打上了“道教”的烙印。因此,正确地认识道教、理解道教、评价道教,也就是正确地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切实地把握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理性地探索宇宙的奥秘与精义。
(全文终)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查看该文章的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栏目导航
道协简介 - 道协机构 - 联系我们 - 道协留言 - 许 可 证

海峡道教—福建省道教协会
站点技术服务:13799997520
Copyright 2012-2026, 版权所有 海峡道教网—福建省道教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