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网站首页 >> 道教文化 >> 道教杂谈 >> “儒门修道”与《西游》意象:青莲教继承的全真观念——以沧海老人彭德源著述文字为主要讨论

“儒门修道”与《西游》意象:青莲教继承的全真观念——以沧海老人彭德源著述文字为主要讨论

2019-11-05 10:11:04 来源:海峡道教网—福建省道教协会 浏览:4311查看评论
内容提要:  青莲教各分支道门自清末传播南洋,其道场有称“道坛”,也有自称“佛堂”。但实质上,若回归清代至民国青莲教各分支由中国而南洋,其中如归根道,自认源自青莲教彭德源祖师嫡系,在同道之间尤喜以道场正式自称为“精舍”。之所以如此自称,亦是青莲教强调回归传统文化的表态,形容修道的基础如同《管子·内业》所说:“

  青莲教各分支道门自清末传播南洋,其道场有称“道坛”,也有自称“佛堂”。但实质上,若回归清代至民国青莲教各分支由中国而南洋,其中如归根道,自认源自青莲教彭德源祖师嫡系,在同道之间尤喜以道场正式自称为“精舍”。之所以如此自称,亦是青莲教强调回归传统文化的表态,形容修道的基础如同《管子·内业》所说:“定在心中,耳聪目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而在历史上,“精舍”一词,是到了东汉方才被转义为儒生私学的场地;宋元以后,释道两教又广泛借用“精舍”形容两教讲学场所。1除了继承《管子》上述解说义,青莲教前人喜欢自称道场为“精舍”,也是为了切切实实阐释道场本质上是道众的聚会修学场所,由此呼应道众自我意识其信仰是“儒门修道”。青莲教道众归天以后,神主回到精舍接受徒众香火供奉,往往也还会在神主位的姓氏与道名之前冠上“儒门修道”四字。而外界对于青莲教内部不同分派,不甚深入理解,则通常会把教众带发修行和持斋守戒视为道门特征,统称这些修道场所“斋堂”。尤其是最早期的“斋堂”,为了修道即度人、度人亦修道,基本都会收养孤儿提供上学机会,收留寡妇协助打理事务,并且训练孤儿寡妇做素食、做手工艺品去经商筹款支持慈善,人们也就常会把“斋堂”视为宗教性质的“善堂”。
  可是,不论称“道坛”“佛堂”或“精舍”,只是为了接引有缘众生初入道门,机构名称可以善巧方便。其真正特点也是目标,毕竟还是要实现青莲教提倡的“儒门修道”,强调三教同源。而青莲教对外传教,则重视日常起心动念与言行举止如何才是“儒行”,其教众1920年在云南成立三教同源会,出版说理书籍《三教会问答》,提出过:“儒者,人需也,即人所需用之道,需用之德,需用之一切事物。乃以后天之人,借物阐道,因事说法,而教天下人整纲饬纪,正己化人,乃为儒也。彼今之为儒者,或以文章取功名,或以运动窃权利,或以机关害好人,乃儒中的稗类也。”2
  而当代青莲教,实以教内在清代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整道务的五行长老为近祖,其后学之信仰观念也是主要受着五老之影响。但是,随着各地青莲教不论接受或不服从五老的,都介入此起彼落的抗清斗争,五老当中的火精祖陈玉贤、木成祖安依成、土道祖宋土道,先后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殉难。这其中,就剩下水法祖彭德源坚守到咸丰八年方才(1858)归天,留下的著述较多,包括今日世界道教界还常见中外各地的道观一再翻印其《吕祖指玄篇秘注》以及《太上老君清静经图注》。在彭德源归天后,归根道由青莲教度分支出, 将之认可为归根道的第十四代祖师,以表达本身接续青莲教道统合理合法。
  若按照青莲教诸种规则,青莲教主张的“儒行”毕竟很务实,而且必须解释人性败坏的源头,以诉说人人必须修道的缘由。根据彭德源在道光乙卯(1855)年拟定教内《十六条规》,可发现其思考“儒门修道”的出发点在于彭德源在意从人情事理去考虑,认为每个人自小性格受着七情六欲影响,成长过程都会偏差。所以他认为做人要真能立身成大儒,必须有能力“其中成败叙得清,令人个个诚信”;3可是,彭德源也认为人身是后天之体,受着各种阴浊习气熏陶,难以可能贯通天命,于是,他除了要说明“人禀后天气质,心窄怎习宽洪?”4也要主张儒行配合修学丹道,以期至少拥有清净身心而平衡的身心,助力本人脱离思想与情绪的偏差。因此,彭德源接着便提出,为人处世要做得好,上体天命,就先要懂得“今讲神仙之道,次叙金仙事情”。5
  此说也见于彭德源以“沧海老人”名义撰写的《吕祖指玄篇秘注》。《吕祖指玄篇秘注》说是传自吕祖,又有全真南宗祖师白玉蟾作注。彭德源时代,青莲教在中国本土面临清廷压力,他撰写文字使用过很多不同道号,署名各异。彭德源在《指玄篇》为吕祖与白玉蟾的解说再加解说,可见青莲教众同修丹道的理论来源。彭德源文中提及世间男女都是“为气禀所拘,私欲所蔽,迷昧良知良能”,6也就指出修道明心见性在于“人欲扫除天理纯”。7而青莲教罗浮山朝元洞系统藏版的《吕祖指玄篇秘注》附录了彭德源写的《破迷宗旨篇》,两篇文字可供信众互相参照,在最后一页,他写道“问这调,谁人吟,儒童道号是咱名”,8直接报上自己在教众当中常用称号,可见也是要说明自己以至青莲教在道教传承接续了由吕祖以至白玉蟾的正宗道脉。
  青莲教的“儒门修道”实际上就如彭德源的阐述,是主张把日常功夫做在“玄窍”上,以学习修炼内丹去完成“儒行”圆满。这反映在“道坛”“佛堂”或“精舍”的内部生活,是各道门收养孤儿几乎都严格关注孩子养成过程,往往在二、三岁让其就读道场主办的蒙学,和邻近儿童一起学着《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再到他们十五岁后,则鼓励他们上表求道,自称“时奉龙华三会、幸遇万劫奇缘,天开黄道,佛露金言,阐明三教心法,指示一贯真传,采天地之正气,炼日月之汞铅,行周天之火候,修八宝之金丹,……玄窍通灵,一性复初,灵机活泼,命本透升”。9以后,水祖彭德源归天,金祖林芳华接续水祖,金祖为了指导教众撰写《喫紧铭箴》,是把整套既立足“儒门”又得“修道学理,解说为“保精养气存神,守身为大儒;书云,此乃修身为本”,10此即青莲教派下各道门共尊的传统。
  青莲教度师为新入道者接引灯光的仪式,最大秘密也就在“玄窍”的概念。青莲教众之所以是教众,共同点也在大家都曾经历求道仪式,获得度师指点“玄窍”所在,打破出生入死之门。根据秘本《玄窍关诀》,教徒只有获得开示、引进、保举三师同度皈依,得以“指示灵台率性”——通过仪式点透玄关所在,才能专用《玄窍关诀》内中的修行法诀,理解守玄窍的真相和秘诀。
  金秘祖林芳华后来接受彭德源归天前传盘,其撰写《喫紧铭箴》有提到,这过程首先要求入道者百日筑基。其记载中,修道就得炼丹,过程马虎不得,即使传道者挑选适合人选,想度他入道门,也还得等待适当时机,方才由度师替他按部就班完成初步各种程序:“与伊具文超冤,或待过百日,或一月之足,伊之冤孽得超,后与伊拈阄凭定,倘蒙讨准,须择吉辰,令其归依,再具表上奏,传受大道……须待六九期足,传之采取;又再五四日满,授其文武全工,此天命之规,则不可不慎遵也”。11如此,凡想皈依仪,不是师徒可以私自决定,是先要神前拈阄,向神圣请可,从十有九空的纸团当中拈到唯一的“准”字纸团,方可进入仪式。这是让人珍惜,知道修道不容易;也是让人知晓天道做主,不能随意说破教中秘密,尤其必须保守丹道口诀。要入教,靠拈阄,更显得求得大道是蒙受天命恩。
  青莲教强调“玄窍”,所以其教义涉及宗教修行,就得靠老师点拨传授道教丹功,尤其重视“玄窍”的用功。此事事关“存天理,去人欲”,彭德源在《吕祖指玄篇秘注》有说:“盖人未出生以前,在母腹之中,本是先天卦爻,喜怒哀乐未发之时,乾坤定位,一性圆明,是谓中和气象”。12也就是说,胎儿直到出生前那刻,身处母胎,是头下脚上,修道者由此联想婴儿出生前保持着“先天卦爻”之性。等到婴儿出生,人间哭了一声,从此身属后天世界,就是要以头上脚下继续生活,身心也由先天转后天。后人张东初承接道脉,于光绪十八年出版《十六条规》注释本,解释彭德源的道理,更详细的说:“人身中只有一窍,是藏神之舍,以此神在先天,圆陀陀,光灼灼,无尘无垢;因父情母意一动,自己之神混入其内,三家合一而为无极,精施血化而成太极,随母呼吸,待至十月,瓜熟蒂落,哭啼一声,落于后天,四大分张,元神分为六贼”。13由此可见,先天卦的乾、坤,转变成后天卦的离、坎,从此“四大分张,元神分为六贼”,便打开了生死轮回。
  先天本体到了人间,变成后天身躯,也就有了生死。按照张东初以卦爻之相去解释,是说:“因人初生之时干失中爻之阳而成离。离者,丽也;坤得中爻之阳而成坎,坎者,陷也。是性命本相丽,而今则陷也”。14青莲教自觉“儒行”不离带领众生离苦得乐,回应生死大事,便主张以儒行救度众生,要诀在自我救度,并推动众生自救,做法在“明师指我生死之窍,聚我元神,制我七魂,六贼返六神,返本还元,……要把无缝锁打开,降虚无之火……须用火逼金行之功,文武刚柔之法,阴阳合一,返回先天”。15
  有了上述的丹道修炼,斋堂祖堂先辈的神主牌位总要冠上“儒门修道”,便不是虚说。所谓“儒门修道”既是守儒家的修身准则,又是学习道家的丹术,以求自身的仙道长生,以及身外的度世救人。这背后有套源自道教神霄道脉的神学论述,被青莲教承接与改造过来,结合儒家行为规范论说。《三教会问答》向一般社会人士解释,如此的儒门修道:“上等程度,入妙参玄,乘幽控寂,可以学仙、学佛,希贤、希圣、希天。中等程度,讲道论德,出经入史,其人可以为贤儒高士,其学可以修齐治平。下等程度,整纲饬纪,循规蹈矩,定要士农工商,各就实业。语默动静,勤习功过。”16其基本实践也就表现在眼前:“民国世界定要以圣经格致诚正,为本为体;以外洋博物精艺,为末为用,以挽劫消劫,穷理尽性,正己化人为宗旨。”17
  但不能否认,青莲教“儒门修道”论“道”毕竟要祖述道教正统。青莲教罗列的历代传承,恰是遥奉白玉蟾为传承的七代祖,其教众求道上表的对象,既有长春祖师邱大真人,又有现传《海琼白真人语录》“传度谢恩表文”里头提到的神霄神仙。18而归根道自认教中接续彭德源正宗道脉,其自称“归根道”或“戊己先天大道”,说法其实可以追溯南宋宝祐丁巳年(1257)成书的《先天金丹大道玄奥口诀》,19本书卷首及卷末序跋都提及撰写者霍伯玉从岳父得金丹图,后又遇武当山赤脚陈真人授以丹诀;而彭德源在《儒童老人卖货歌》,是把其中扼要写成鼓词唱道情,表达传承之精妙,让教众唱诵熟记:“……怎知先天道,一贯心传;到古神州赤县,开一间铺,借世物,命诸佛,卖货尘……俺卖的,指南针,红白各半;俺卖的,诸丝线,缝靴做衫,绣赤龙,能下海,无有隔半;绣黑虎,可上山,冲开三关”。20先天道、红白、赤龙、黑虎、下海、上山、三关等,莫不是道教常用名词。
  所谓无缝锁要由“明师指点”打开玄牝之门,也是全真南宗祖师张伯端提过的,其继承者即青莲教追溯为“七祖”的白玉蟾,后来又是延续类似说法,纵谈儒释道三教。张伯端在《金丹四百字序》提及:“要须知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此窍者,非心非肾,非口鼻也,非脾胃也,非谷道也,非膀胱也,非丹田也,非泥丸也。能知此一窍,则冬至在此矣,药物在此矣,火候亦在此矣,沐浴亦在此矣,结胎亦在此矣,脱胎亦在此矣。夫此一窍,亦无边傍,更无内外,乃神气之根,虚无之谷,则在身中求之,不可求于他也。此之一窍,不可以私意揣度,是必心口传授。苟或不尔,皆妄爲矣。”21到了白玉蟾,我们除了注意到白玉蟾在《修仙辩惑论》等文字提到“玄关一窍”,更应关注白玉蟾二传弟子萧廷之撰写《金丹大成集》如何指点初修者假借本人肉身寻找“玄关一窍”,萧廷之说:“玄关一窍,正在何处?答曰:在人头上,功夫容易,下手的难寻;若不遇明师,摩顶授记,皆妄为矣。”22
    修道者炼内丹,目标在修成人身水火逆行,火向下走、水往上流,从“水火未济”转变到“水火既济”,进一步抽爻换卦,交换后天坎离两卦的中间一爻,完成“乾”上“坤”下,由“后天”逆转为“先天”,这即丹道也即仙道,是许多道教教派共同的认识。从彭德源《儒童老人卖货歌》,可以理解他是要说明青莲教提倡的修道传承源远流长。可是,青莲教徒过去因清廷风紧,对外不妄说教名,又要表明自己修的不是旁门左道,是承接过往以来许多丹道祖师传统的修道方法,于是都自称是修习着“先天道”或“先天大道”的路数,时日久远,遂使后来有些学者误会“先天”是组织最初名称,称“先天教”。23
    再到1951年以后,南洋青莲教各道门与祖堂都互相失去联系,各地道坛也多有经历当地排华等事故,历经政治变迁,人事全非;到1960年,南洋其中一位传道人出版《修行必读》,曾在书中提及,南洋一些道坛在修道人星散的同时,多由“一般庙祝及三姑六婆把持一切,所以无上精微上乘哲学之斋堂竟被知识分子所鄙视”,24这也是很多道坛面对外界难以说明传承的原因之一。另外,也有很多道堂,因着缺乏炼丹的指导与前人印证,只能放弃修道传承,转化为佛教场所或民间香火庙宇。

         
    1 王琛发:〈叫精舍有何不可?〉,见王琛发:《有道有理:宗教文化的随笔与论述》,吉隆坡:马来西亚道教学院,2006年,第62-64页。
    2 冷剑波:《重刊三教同言问答》,马来西亚吉隆坡:道理书院,2018年,第36页。
    3 [清]彭德源撰、东初老人注:《身世准绳》(即《慈尊老人十六条规注解》),粤省学院前圣贤堂,光绪十八年镌,第1页。
    4 同上注,第43页。
    5 同注3。
    6 [清]沧海老人:《吕祖指玄篇秘注》,罗浮山朝元洞藏版,光绪戊子夏新镌,第32页。
    7 同上注,第55页。
    8 同上注,第91页。
    9 蔡飞:《表本重删》,马来西亚槟城:太上精舍,1931年,第37页。
    10 [清]黄中老人:《喫紧铭箴注释》,惠州罗浮山朝元洞藏版,光绪二十九年王裕安重镌,第17页。
    11 同注6,第20页。
    12 同注6,第39页。
    13 同注3,第5页。
    14 同上注,第6页。
    15 同上注,第5-6页。
    16 同注2,第34页。
    17 同上注,第34-35页。
    18 张广保编:《中华道藏》第19册,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551页。
    19 同上注,第691-696页。
    20  [清]《初祖自叹色身歌/二祖乐道歌/六祖乐道歌/仙家乐/儒童老人卖货歌(合集)》,惠州锦云斋,光绪五年岁次己卯孟冬重刊,第6页。
    21 [宋]张伯端:《金丹四百字序》,引自徐兆仁编:《金丹集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3页。
    22 [元]萧廷之:《金丹大成集》,引自同上注,第27页。
    23 这是笔者自小到大,听闻斋堂内老人说青莲教历史,多有说起的“常识”;早期访问马国青莲教各分支道脉斋堂而一律延用台湾学界“先天教”用法,见于骆静山:〈大马半岛华人宗教今昔〉载赖观福、骆静山编《马来西亚华人史》,吉隆坡:马来西亚留台联总,1984,第231-233页。
    24 蔡易明(蔡飞):《修行必读》,槟城:太上精舍,民国甲辰年五月初五日十五版,第33页。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查看该文章的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栏目导航
道协简介 - 道协机构 - 联系我们 - 道协留言 - 许 可 证

海峡道教—福建省道教协会
站点技术服务:13799997520
Copyright 2012-2025, 版权所有 海峡道教网—福建省道教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