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的读者。金庸先生挥动生花妙笔,悠游驰骋於武侠世界中,“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写出了一本又一本精彩纷呈的武侠小说。金庸小说好看好玩,读者在阅读小说时不仅读到惊险刺激的故事,还从中窥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思想精髓,体会如诗如画的美妙意境。
有人说,读金庸的书,第一遍是读故事,第二遍是领略意境。此话非虚。“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这两句诗,对仗工整、讲究平仄,初读字面已觉朗朗上口、满口生香,读过小说后,再想到其中包含了黄药师的毕生绝学:落英神剑掌、玉箫剑法和碧海潮生曲令人啧啧称奇,又联想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桃花岛上郁郁葱葱、繁花似锦,潇洒俊逸的黄药师在桃花丛中舞剑,“剑来时青光激荡,剑花点点,便似落英缤纷,四散而下。”或悠闲地拈起一根玉箫,吹奏神曲。飘逸的身姿、凌厉的剑法、奇妙的箫声、灿若云霞的桃花、碧波万里的大海,真是美不胜收!这样的例子在金庸小说中不在少数。金庸小说情节生动、描写精彩,文字摇曳生辉,思想也是博大精深,其中包含了丰富复杂的儒、道、佛思想精神。比如上述诗句的作者(小说中)——《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药师,离经叛道,狂傲不羁,他漠视传统礼教的个性、匪夷所思的作为,使人不由得想到庄子。
金庸小说中充斥着道家思想精神的元素,小说中提到的武功绝学有很多是以道家的经典典籍为源泉,武功的名称和其中包含的精华都源自与此;小说中的人物,从人名到人物的个性、思想、经历,也有很多来自道家典籍,体现出道家的思想精神;至於小说的整体架构,都暗合着道家经典精神。
一、武学中体现道家思想
作为武侠小说,对於武学的创作描写必不可少。金庸笔下的神功绝招层出不穷,光怪陆离、耀人眼目。仅看这些武功的名称就颇有讲究:“降龙十八掌”、“凌波微步”、“北冥神功”、独孤九剑”等等,而细究这些武功的来源,大都出自道教经典。
金庸小说中最有名的武功当属“降龙十八掌”,精通这门武功的人物有《射雕英雄传》中的洪七公、郭靖,《天龙八部》中的乔峰等。无论是他们哪一位使出降龙十八掌,都是威力巨大,让敌人望而生畏、闻风丧胆。“降龙十八掌”中的每一掌,皆出自《周易》。其中“亢龙有悔”、“飞龙在天”、“见龙在田”三掌的名称,源自《周易》中的乾卦卦辞:
初九 潜龙勿用.
九二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 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亢龙有悔.
在《射雕英雄传》中,洪七公在教导郭靖时说过,“这一招叫作‘亢龙有悔’,掌法的精要不在‘亢’字而在‘悔’字。倘若只求刚猛狠辣,亢奋凌厉,只要有几百斤蛮力,谁都会使了。……天下什么事情,凡是到了极顶,接下去便是衰退,我这降龙十八掌,根源於《易经》的道理。易经讲究的是‘泰极否来,否极泰来’。‘亢龙有悔’的道理,乃是还没到顶,便预留退步。这才是有胜无败的武功。”[ 《射雕英雄传》第二十回:亢龙有悔。]洪七公的讲解道出了降龙十八掌的核心思想,一味求猛求狠并不是武功的最终追求,而是要轻重刚柔随心所欲,收发自如,还没有到达顶峰,就已经预留退路。这就正符合了《周易》中的“亢龙有悔”的意思,事物发展到顶点之后,就会走向衰退,在衰退之前,自己就知道要“悔”,那么做人做事,都要留有余地,才不至於泰极否来,乐极生悲。洪七公已不仅仅是在教武功招式,更是教给郭靖为人处事的道理。郭靖后来练就了一身好武功,也养成了敦厚宽容的个性,成为“侠之大者”,这既是他天生性格使然,也与降龙十八掌等武功修为息息相关。其实使用降龙十八掌的其他人,比如洪七公、乔峰,以及后来的张无忌(学了三掌),也都是心系苍生、悲天悯人、有情有义的人。
除此之外,还有周伯通自创的“空明拳”,张无忌学的《九阳真经》、令狐冲学的独孤九剑等等,都与道家典籍和道家思想有或多或少的关係。
二、人物设计中体现“阴阳对立”思想
道家讲究阴阳之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周易•系辞上》。]阴阳两个基本范畴,对后来的哲学、科学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阳性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阴代表消极、退守、柔弱、阴性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世界就是在两种对抗性的物质势力(阴阳)运动推移之下孳生着、发展着。”[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又云: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可见道家讲究的是对立中求发展,以相对的事物来互相弥补不足。有对立才有变化,《易经》的观点与此相似,“凡有动象、有交感之象的卦是吉的,有前途的,因为它符合了事物发展的原则。”[ 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前言第21页。]
金庸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充分体现了道家的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笔者试举以下数例。
郭靖与黄蓉,是金庸小说中最负盛名的男女主角,他们是正与邪、木讷与聪明、刚直与圆融的对立面,但又是最完美的结合。
郭靖,祖先是梁山一百零八将之一的“赛仁贵”郭盛,父亲郭啸天出身宋代名门之后。他的出身,可说是纯正之极。而他的为人,则是极度完美正直的。倪匡评价郭靖:“郭靖的一生,是毫无缺点的,极度完美。他对父母孝,对国家忠,对爱情贞,对朋友义,对子女爱,连杨康这样的坏蛋死了,他也耿耿於怀,将杨康的儿子,赐名“过”,字“改之”,希望杨过和他一样。郭靖是大侠,不但在江湖上称侠,而且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万民称颂。郭靖对敌时,虽死不屈,一生之中,未曾玩过半点花样,说过半句假话,行过半点诡诈。”[ 倪匡:《我看金庸小说》,台北远景出版社1984年版。]郭靖除了个性正直,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笨”。郭靖的学武过程,最能体现他的“笨”。别人学一遍就学会的东西,他学十遍还学不会。不过,郭靖的信条是:学不会,再学,直到学会为止。黄蓉请洪七公教他降龙十八掌,就是因材施教,这是一套掌法简单,却功力深厚的武功,这对於郭靖来说非常合适。郭靖天性纯朴,思想简单,因此可以认定自己的目标,锲而不舍,不断努力,在为人处事上也恪守自己的信条,终成一代大侠。
与郭靖相反,黄蓉是东邪黄药师的女儿,她天生就带着一个“邪”字。黄蓉冰雪聪明,多才多艺,博古通今,精通琴棋书画,五行八卦和奇门遁甲之术。黄蓉所学非常庞杂,她学的武功,都是招式复杂多变,套路层出不穷的,比如三十六路打狗棒法,舞起来犹如“万花齐落”的落英神剑掌等等。这类武功如果让郭靖去学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学会,但黄蓉却看一两遍就已经领会。黄蓉聪明绝顶,曾在郭靖打仗时暗中相助,其机智谋略,不输於军事家。
郭靖与黄蓉,犹如阴阳对立的两极,各个方面都是完全相反的,但两个人搭配在一起是出乎意料的完美,两人也在优势互补之后都进步神速,并终成美眷,恩爱美满。郭靖和黄蓉的搭配正是道家对立思想的体现。郭靖与黄蓉是金庸描写的最为成功的两个人物,也是令人艳羡的神仙眷属,这与金庸阴阳对立的人物设计搭配密不可分。
另一对较为明显的例子是杨过与小龙女,杨过喜动,善言辞,小龙女喜静,是标准的宅女,可以一个人宅在谷底十六年,他们可谓是动与静的结合。限於篇幅,不再赘述。
三、小说情节中体现的道家“天人合一”思想
庄子在他的《齐物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念,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提出后,由后世学者发扬光大,是中国人特有的、基本的思维方式。
《齐物论》的主旨,是肯定一切人与物的独特意义内容及其价值。要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首先要有“吾丧我”的精神。人类向来以自己为宇宙的中心,自我中心具有排他性,只重视自我,而忽视宇宙间其他的事物。“吾丧我”就是要打破自我中心,去除中心,扬弃自我,回归自然。之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如果以此作为自己的思维方式,那么无论是小草还是大树,也“道通为一”,天地万物,都是平等的,天地万物,也都可以成为“我”的朋友。
《越女剑》中的阿青,是一位牧羊女,但她却拥有绝世武功,一根竹棒在手就横扫千军,创造了“三千越甲不可敌”的神话。这出神入化的武功,是阿青每日和山中的一只白猿搏斗玩耍练成的。
《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在断臂受伤之后,跟随一只神雕在荒谷之中练习武功。置身渺无人烟的荒谷,神雕是杨过的好伙伴,也是他的好老师。神雕帮杨过疗伤,找来野兽的胆囊治疗他体内的剧毒;神雕还作为陪练和教练,使杨过练成了绝世神剑。
《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在一个幽僻无人的山谷中,因为给猿猴治病,得到了一只白猿被人缝在肚子裡的武功秘籍——《九阳真经》。於是,他独自在这裡静心修炼五年,从而修炼成了九阳神功,成为当世武功高手。在张无忌练习武功期间,他每日的玩伴就是那群猿猴,猿猴们帮他摘水果,陪他玩耍,虽然五年之中没有涉足人境,张无忌也丝毫不觉得烦闷。
以上这些小说中的主人公,和动物在一起时,都恰巧处於没有人烟的山谷中,无尘世间的人事纷扰,可以心无旁骛,精心修炼,达到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和动物在一起的这段时间和经历,对於这些主人公,都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在绝情谷底十六年,寒潭之下,孤单一人,只有一群玉蜂和她相伴。玉蜂不但陪伴着小龙女,成为她在孤寂无人谷底的好朋友,小龙女闲来修建蜂巢,则可聊以解除寂寞沉闷,同时蜂蜜还是她得以续命的食物和驱毒的良药,解决了小龙女生活中的各种重要难题。此外,玉蜂还是送信的使者。小龙女在玉蜂的翅膀上刻字:“我在绝情谷底”,盼望杨过能够看到来和她相会,虽然杨过最终不是通过玉蜂的信息和小龙女会面,但是玉蜂能传递信息,却给了小龙女希望,支撑她渡过无数个清冷的日日夜夜。小龙女能一个人在谷底平安、平静地住上十六年,玉蜂可谓是功不可没。
《白马啸西风》中的李文秀,还是一个小姑娘时,因为敌人追赶,父母双亡。陪伴她的是一匹白马神骏,白马载着她飞奔到大漠中,使她最终得以摆脱敌人。数年后,李文秀长成大姑娘,自己的心上人爱上了别人,她伤心地离开大漠,陪伴她的,还是这匹白马。白马的存在贯穿全文,以至於小说的名字就叫《白马啸西风》。
阿青称白猿为白公,杨过称神雕为雕兄,并尊神雕为老师,张无忌对待猿猴们如好友,小龙女待玉蜂也如好友,李文秀待白马如亲人,他们对待这些动物的态度和对待人的态度并无区别,这正符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正是由於他们对动物的平等、友爱,换来了动物对他们的爱,对他们巨大的帮助。
小 结
金庸将自己对於儒释道三教的理解融入武侠小说中,这一行为使得他的小说更具有特色,小说中弥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人物的走向与他们被赋予的思想相吻合。武侠小说除了体现“武”之外,更是要体现出“侠”的精神。没有了“侠”的武侠小说只能是一群莽夫彼此斗武或是杀戮,而“侠”也能有许多种方式,可以是乔峰、陈浩南的那种为朋友肝胆相照,为百姓为大义舍身入死的儒家精神,但是这种侠未免给人过於悲凉的感觉;也可以是虚竹那种满心佛祖菩萨於佛教经典教义中行善救人的侠,可也让人觉得其行事方式有些死板;也可以是令狐冲、杨过、段誉那种不求富贵名利,只求自己与心爱之人於江湖之中逍遥快活,自在人生的道家精神,这样的“侠”,才能给人一种身处江湖就是“千金散尽还复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那种豁达豪放的感觉。而道家思想在金庸武侠小说中的融合就使金庸的武侠小说有了让人一想就无限向往的快意江湖。
金庸从武功招式、人物设计、故事情节等多方面着手,在其小说中体现了道家大巧若拙、返璞归真、以柔克刚、阴阳对立、清静寡欲、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等思想精神。同时,金庸写作时也秉承了道家“逍遥遊”的原则,“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思理为妙,神与物遊”,充分展开自由的想象,运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潇洒地驰骋在文学的世界之中。有了这份逍遥自在的精神,金庸小说才能呈现出这种种出神入化、精彩纷呈的面貌。
注:
1. 《射雕英雄传》,第二十回:亢龙有悔。
2. 《周易•系辞上》。
3.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4. 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前言第21页。
5. 倪匡:《我看金庸小说》,台北远景出版社1984年版。
王茹 女,河南省鹤壁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於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员。
海峡道教—福建省道教协会 站点技术服务:13799997520 Copyright 2012-2025, 版权所有 海峡道教网—福建省道教协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