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网站首页 >> 道教文化 >> 道家文化 >> 绿野尋仙蹤 福建張三丰

绿野尋仙蹤 福建張三丰

2016-05-08 10:33:01 来源:海峡道教网—福建省道教协会 浏览:10290查看评论

文_马星辉


道教一代宗师张三丰,是武当内家拳集大成者,他将修道的智慧与武学、医学融为一体,在中华道教史和武学史留下了辉煌篇章。关於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出生地,许久以来都没有一个系统的、权威的说法。有关他的生平记载,最早见於明宣德六年(1431),任自垣编纂的《敇建大嶽太和山誌》卷6“集仙记第五”,该誌书称:
“张全一,字玄玄,号三丰。相传留侯之裔,不知何许人。丰姿魁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顶中作一髻,手中执方尺。身披一衲,自无寒暑。或处穷山,或遊闹市,嬉嬉自如,旁叵无人。有请益者,终日不答一语。及至议论三教经书,则络绎不绝。但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并无虚诞祸福欺逛於人。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之理。或三五日一餐,或两三月一食。兴来穿山走石,倦时铺云卧雪,行无常行,往无常往。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也。”
从这则小传中可以看出,张三丰智慧卓越,穷通三教,崇奉之帝,以道为尊,且精於内丹、避谷及预测之术。作者任自垣是镇江府丹阳县人,出家於茅山元符万宁宫。他先为道录司右玄义,后升为武当山玉虚宫提点。明宣德三年(1428年)擢为太常寺寺丞,故由他所撰的《张三丰传》,具有相当珍贵的史料价值。
张三丰一生在弘扬道教的同时,行侠仗义於江湖,替天行道,反元兴汉。朱元璋年幼时跟随母亲从安徽凤阳逃荒到福建邵武,得张三丰出手相助,知会报恩寺长老收留,并数次前来看望。及后张三丰又遣江湖奇士刘伯温,智者李善长,江南首富沈万三等人辅佐朱元璋,为打下大明江山立下奇功。后因不满明太祖诛杀功臣,张三丰辞朝归隐武当山天柱峰。时有回到闽北武阳峰、留仙峰、翠云峰(均在邵武境内)三峰之间修道,故人又称为“张三峰”是也。张三丰虽然远离朝廷,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华夏汉室江山的安危兴衰,他曾先后两次进京面见朝廷,均以邋遢道人的形象现世。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大统,封年号为建文。在洪武年间,经过明太祖朱元璋的精心整治,实现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吏治也较以前大为清明。然而由於朱元璋生性严酷,屡次兴起大狱,动辄杀戮,使得大臣们人人自危,难理朝政。
建文皇帝继位伊始,就着手变革,改变了太祖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取得了成功。后来被史称为“建文新政”。不久后的一天,百官朝拜后,建文皇帝正欲与朝臣商议大事,值殿侍卫官禀报:有一疯疯颠颠的邋遢道人在皇宫户部门前神踪诡秘、形迹可疑,侍卫数番驱赶於他,刚在东边赶走,瞬间在西边又见到了他,怎么赶也赶不走。侍卫们正自恼火奇怪间,却见他在户部大门右扉上挥笔题对联一副后平地消失了蹤影,侍卫们见事情奇异,便抄下此联报知朝廷析解。那对联云:
“燕子将营垒,龙孙不在潭。波平风又起,海上问三三。”
百官们传阅后莫得其解,独有户部侍郎卓敬禀奏建文帝道:“启奏圣上!依微臣大胆破解,这末尾的‘三’字写於门中,乃是借门缝作‘丰’字一竖也。想来是张三丰真人来矣。而‘燕子’者,是指燕王朱棣,‘龙孙’者乃指建文皇上。看来其语显示殊凶,皇上当谨慎小心为是。”
建文帝听了难免心中一惊,燕王朱棣是他亲四叔,即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长得仪表堂堂、威猛刚烈,且是众藩王中军功最大、战绩最多、智略且骁勇。朱元璋对他极为喜欢与倚重,封王於燕,治北平府,手下兵马精壮,在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的诸侯,早蓄有不轨之志。对此,建文皇帝早有所风闻与担忧。莫非今日果真是张三丰祖师爷前来告诫自己?於是他忙命侍卫们寻找那邋遢道人进殿,可四下里早不见了他的人影。
建文帝在接大位时,他感到面临最严峻、最伤脑筋、最棘手的便是宗藩问题。当初朱元璋为了保证朱姓天下的安定,先后分封了25个儿子为藩王,分镇全国各地。其本意是要以藩王来确保朱家江山,却没有想到却留下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问题。面对各地藩王们分踞一方的形势,建文皇帝忧心忡忡。虽然自己是名正言顺的天子,但是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藩王叔叔们未必会把自己放在眼中,对他这个侄儿买账,皆挟重兵虎视眈眈新朝政权。他眼前始终闪现着一幕令他刻骨铭心的情形,前不久燕王朱棣来京向他称病示弱时,这位叔叔竟以手拍了拍他的后背,以开玩笑的口吻对他说:“不意侄儿乃有今日,可喜可贺呀!”那种看似贺喜,实为大不屑、大不敬的口气让他难以忍受,同时也让他后背直冒出阵阵寒意。
当下,建文帝遂坚定了先前的削藩之意,并开始付诸於行动。但可惜宅心仁厚的他优柔寡断,行动迟缓,被燕王朱棣先自发起“靖难之兵”进京问罪。建文帝差点死於大火之中,所幸张三丰从武当山及时赶到南京出手相救,他告之建文帝:“当初我与你爷爷早预料有今日之事,在宫中密道内藏铁箱一只,有应急之策。”果然,在密道拐角处寻到精致铁箱,打开一看,有写好名字的度牒三张,一名为应文,一名为应能,一名为应贤,还有袈裟、帽鞋、剃刀三套毕备齐全。内还有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手书写道:“允炆我皇孙儿,遇难之时从鬼门关出,余众者分别从御沟而行,会於神乐观之西房。”建文皇帝见此不胜悲叹道:“皇爷爷及张先生早知今日矣。”言罢,与扬应能、叶希贤两位贴身大臣各对应度牒中的应文、应能、应贤名字从宫中秘道鬼门关逃出,保得一条性命。真是:堂堂天子袈裟衣,急急如丧家之犬,惶然潜往东南之地避难。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查看该文章的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栏目导航
道协简介 - 道协机构 - 联系我们 - 道协留言 - 许 可 证

海峡道教—福建省道教协会
站点技术服务:13799997520
Copyright 2012-2025, 版权所有 海峡道教网—福建省道教协会 .